揭開心理治療的神秘面紗

「我有時候會心情不好,但又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嚴重到要去看心理師?」到底甚麼樣的狀況下應該要去尋求專業協助,以及心理治療到底是怎麼治療、治療甚麼?我們這次就來揭開心理治療的神秘面紗。

人有正向情緒,就一定會有負向情緒,所以遇到事情會生氣、焦慮、心情低落都可能是正常的生理反應,所謂需要尋求專業協助的判斷大概是過大、過多、過長,而且干擾到生活功能。

過大;指的是情緒的強度,例如1-5分的焦慮,是一點點焦慮,還是非常焦慮。如果評估自己常常處於4-5分的焦慮可能就要注意一下。

過多;指的是情緒的頻率,例如一週中這樣的憂鬱情緒是1-2天還是超過一半以上的日子都覺得憂鬱。

過久;是指這樣的情緒困擾有多久了?是最近有事才偶然發生,還是已經超過2週以上了,或者當初讓你心煩的事情已經過了,但是你仍然一直處在負向情緒終無法跳脫。

再來就是這樣的情緒是不是以經造成你生活、工作、人際互動上的困擾,甚至出現想要傷人或自傷的想法都是需要去謹惕的。

我不敢讓人家知道我去看心理師,怕被說是心理有問題?

其實心理困擾有時候就像生理困擾一樣,像高血壓,可能是基因影響、也可能是生理機制(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)、或者是長期生活習慣、思考習慣不適應造成的。早期對情緒困擾的認識不多,所以比較容易有汙名化的現象,但是近年其實媒體、相關單位都有在傳播情緒困擾的議題,漸漸的這樣的汙名化會逐漸減少。如果情緒困擾長期沒有得到紓解,反而會造成更多生活上的不適應。

現在越來越多研究都證實生理跟心理是有疾病關聯性的,例如長期焦慮可能跟胃潰瘍、高血壓、免疫力下降會有關;長期的情緒緊繃易怒也會影響心血管健康。所以除了身體健康很重要之外,心理健康也是需要我們去關注的。現在也越來越多健康檢查機構會納入情緒或睡眠的項目,所以說明心理健康是越來越被重視,而非隱晦的議題。

我想去看心理師,但是又有點害怕,到底心理治療都在做什麼?

心理治療基本上一次晤談時間大約落在50分鐘或1小時上下。治療者會依您的困擾先做幾本來龍去脈的評估,然後針對您的困擾與您討論、引導您思考,並不是直接指導你應該要怎麼做,我們的基本假設是人都有自我成長的動力,治療者只是與你一起工作、協助你排除阻礙你成長的因子,可能是生活作息、可能是情緒紓通、可能是調整思考彈性或是一些過去的創傷經驗。你的生活是自己的,該怎麼做最好其實只有自己可以決定,心理師只是從旁陪你去釐清你卡住的點,但是最終還是由你自己決定你想改變的方向。

心理治療要做多久?談一次就會好了嗎?

心理困擾通常不是單一事件就讓你這麼痛苦,就像不是吃一次大餐就導致高血壓一樣。所以長期累積下來的生活、思考習慣需要一些時間調整,而且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些家庭作業,例如放鬆訓練、作息記錄、想法記錄等等。通常療程長短依人而定,如果你的困擾程度不高,也都有乖乖記錄,可能4-6次就可以結案,但是如果你是有一些長期的議題需要探討,那就是您的治療師會與您共同討論療程結束的指標為何。

現在也有一些心理治療的觀念會認為,心理治療可以不僅僅適用於有困擾的時候,也可以是一種提升心理強度的方法,就像你去運動一開始可能只是想減肥,但是後來就是為了健康而持續運動。心理治療也是,一開始你可能是有些困擾,但是長期下來也能為了提升心理強度、睡眠品質而繼續參加諮詢或是相關課程、講座來讓自己更好。

身心科醫師和心理師有什麼不一樣?我要怎麼選擇?

身心科醫師是醫學院畢業,受基本醫學訓練後在專科訓練上選擇身心科,有較多的精神病理學、精神藥物學的訓練。心理師則是心理學研究所畢業,受比較多心理病理學、諮商技巧、心理評估的訓練。在治療上因為醫師要看診的病人比較多,所以在一般看診時間比較難跟你深入會談,也擅長以藥物的方式協助你。心理師則多是預約制度,每次約50分鐘的一對一會談,一般來說1-2周會談一次比較建議的頻率。

你可以依你想要的治療方式,選擇你就醫方便的院所。不需要有名醫的迷思,心理諮詢有時候會有人跟人對不對頻的狀況,而且名醫可能就醫人比較多,但是不一定就是完全適合你的治療師。所以找到跟你談的來,可以讓你安心的治療師是比較重要的,如果有過1次的心理諮詢經驗不好,其實不用灰心,再給自己及下一個治療師一次機會,有時候前面諮詢的經驗反而會加速後來諮詢的頓悟唷!

廖芳芸 臨床心理師

此內容露出於 復興廣播電台